查看原文
其他

对别人善,可最后换来别人的恶,该怎么办?

12上弦月 2023-05-26


佛教注重因果,有因必有果。人生在世,无论遇到的是善缘或是恶缘,都是自身的因缘招之。

我们都喜欢善缘,不喜欢恶缘。善缘带给我们的是快乐、开心,恶缘带给我们的是痛苦与烦恼。从因果上讲,快乐与痛苦都是与自身的业力有关。自己想要善缘围绕,就要发菩提心,多种下菩提的种子,多结善缘,多帮助别人。

在人的一生中,自己不可能全遇上善缘,如遇恶缘,最主要的是要平常心对待。当恶缘来临时,在调节自己心态的同时,是要想尽办法去化解,而不是以恶对恶。

智慧做事,慈悲待人,这是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人生态度。遇到恶缘,首先应以一颗包容宽大的心胸去面对,然后才是以智慧之眼去分辨。

绝不能一遇到恶缘,心中便生起无边嗔火,以嗔对嗔,带来的是无量苦果。嗔火生起,烧尽自己的智慧与功德。在嗔火牵引下,付诸的行动皆是莽撞无知,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。

菩萨眼中,一切众生皆平等。善缘来了自然欢喜,恶缘来了,明白是自身的业力故。要把恶缘当成自己修行路上的逆境上缘,遇此恶缘,除了帮自己消业外,也是帮助自己历练身心,增长智慧。

虽然自身还达不到菩萨的境地,但可以学,一步步向前走,菩萨也是从凡夫开始修行,一点一滴积累来的境界。菩萨不是天生就存在,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学,方能成就菩萨。

遇到恶缘,自己确实解决不了,以默摈处之。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的时候,阿难尊者问佛陀:“佛陀住世的时候,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,佛陀涅盘以后,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?”

释迦牟尼佛回答:“你问我涅盘以后,恶人如何调伏,应’默摈’置之”。

默是“沉默”,不说也。摈是“摈弃”,隔离也。默摈的意思是他再怎么样,都不要理睬他。这也是告诉我们,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方法。

当然,有时如果一味的忍让,退却,也会增长恶缘。遇到恶缘时,慈悲心待之是基础,智慧之眼对之是办法。能做到智慧的忍了,就成就了忍辱,而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。佛陀在过去修行中,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,他的忍辱事迹,更是修行人的典范。《金刚经》上讲“复次,须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即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所以别人诽谤侮辱我们,是在帮我们消业。寒山问拾得:世间有人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骗我,如何处治乎?拾得曰: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几年你且看他,两人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。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,嗔怒便很容易生起,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。《入菩萨行》说:“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,可因一怒而毁。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。”

【更多视角】
达真堪布:改善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!
善根日日夜夜增上,龙树菩萨的睡眠窍诀(索达吉堪布)
五种行善方法,任何人都能做到!
行持善法时遭受违缘,是成就的征兆!
同样的善事,皈依前与皈依后去做,结果竟然相差这么大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